大洋網訊 去年以來,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園區(含廣州國際生物島,下稱“科學城園區”)選定“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作為專項行動方向,探索“雙創”升級版新模式,逐步探索出了一些典型融通創新模式,促進區域經濟活力不斷提升。
穩底盤、強龍頭:激活專精特新企業創造力
一批協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中小企業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迅速成長壯大、逆勢跑出“加速度”:方邦電子高性能電磁屏蔽膜國內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禾信儀器實現三項質譜核心技術突破,入選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企業……這些企業也成為在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和促進高質量就業過程中積極創新的主體。
據統計,四年來,該區共培育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68家;其中4家成長為“單項冠軍”示范企業、3家成長為“單項冠軍”產品企業,占全市的70%;僅科學城園區就聚集民營及中小企業超過2萬家,從中遴選“瞪羚”企業280家,提供就業崗位1萬個。
“如果說創新驅動要站在‘小巨人’的肩膀上,那我們要讓‘小巨人’站在營商環境的肩膀上?!秉S埔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楊元師表示。為此,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加大擴空間、優環境、兌政策的力度,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這就猶如穩住了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生態底盤,大企業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接、促進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生態圈,乃至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的全面融通,”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粵港澳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據此分析。
位于科學城園區的明珞裝備是國內領先、華南區域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專業汽車高端制造裝備供應商。在園區內,依托這一行業“大哥大”頭部資源所建成的汽車自動化生產線智能數據服務平臺免費對第三方應用開放,能夠對不同汽車工業領域的自動化生產線進行數據采集、解析和加工,縮短產品開放周期。
這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創新實施“雙鏈制”的一個縮影。在“雙鏈制”下,由區領導掛帥13條重點產業鏈“鏈長”,每條產業鏈都由“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企業及行業龍頭企業擔任“鏈主”,形成政企聯動、協同推進的強大合力,打造規?;a業鏈群梯隊。
重孵化、勤“輸血”:支持“雙創”企業做強做優
“孵化科技成果”是雙創基地的重要“使命”之一。
為此,有關部門積極探索孵化器發展新路徑,將科技創新載體建設作為經濟結構和方式轉型的重要抓手,持續完善孵化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大孵化”集群效應日益顯現,開發區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孵化器建設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在科學城園區,已建成華南地區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打造了一條“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的完整孵化鏈條,截至2022年4月底累計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13家、專業化眾創空間63家,孵化器總面積超500萬平方米;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1家,各類創新創業基地已進駐企業1748家,帶動就業人數22626人。
近年來,像廣東拓思軟件科學園這樣勇于探新路的區內孵化載體如雨后春筍涌現,并從過去單純追求“量”的增長,過渡到現階段實現“質”的提升。孵化器的一大優勢是集聚了一批最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成為了新產業新業態最早的集聚地。如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潔特生物等“明星”企業,朗圣藥業等“老牌”企業都來自于孵化器。
為了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發展,在產業鏈互聯企業融通創新微生態體系初具雛形的同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有關部門還持續優化更適于創新創業的金融和投融資環境。
如落實落細產業政策、專項政策,為創新創業企業度身定制扶持政策。如“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10條”新設成長條款,支持創新創業企業做強做優;面向區塊鏈、氫能、納米等新產業、新業態,出臺包括場地補貼、研發創新、金融貼息等在內的一系列支持措施;設立5000萬元專項資金對創新創業園區載體、融通平臺進行扶持。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院士專家學者、高層次專業人才匯聚的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近年來積極促進高層次青年創新人才創業就業。如加快建設國際人才自由港,落實“美玉10條2.0版”等系列政策,加快推進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
在帶動就業方面,2021年至今,科學城園區通過產教融合促進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包括建設廣州市產教融合示范區,規劃建設智能制造、區塊鏈等7個產業學院,共4000平方米實訓場所,建設雙創實戰基地、雙創成果轉化平臺等服務場景與創新服務產品;組織開展創業指導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舉辦“春風行動”、高校畢業生專場等線上線下各類招聘會244場次,發布企業崗位需求24.68萬個。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瑞琪